紐西蘭南島皇后鎮
親愛格友們,11/6-11/15sara要去紐西蘭度假
希望出去走走,解壓和看看外面世界
有最美皇后鎮,令人驚探峽灣,還有美食等等
當然也會帶回許多寶貴的旅行的想法和回憶
在這段期間不在國內,也希望格友們也來我格子走走看看
紐西蘭南島皇后鎮
親愛格友們,11/6-11/15sara要去紐西蘭度假
希望出去走走,解壓和看看外面世界
有最美皇后鎮,令人驚探峽灣,還有美食等等
當然也會帶回許多寶貴的旅行的想法和回憶
在這段期間不在國內,也希望格友們也來我格子走走看看
說到布朗尼, 我己經做到連水果攤老闆都愛吃,
上星期去買水果,老闆吃到葡萄都算我成本價
沒有辦法,他吃到太滿足和開心,我也很高興
能將好東西和別人一同分享呢!
布朗尼
【材料】
1、奶油120g
2、黑糖30 g
3、低筋麵粉60 g
4、蛋2個
5. 巧克力 120g
6.可可粉20g
7.鹽1/4小匙
8.杏仁角50g
【做法】
1.、隔水加熱融化巧克力及奶油.
2.,融化的巧克力,奶油靜置備用
3.另一攪拌盆內,秆入黑糖與以攪拌器
4.篩入麵粉,可可粉及鹽
5.以攪拌器慢慢攪拌均勻至濃綢
6.倒入融化的奶油巧力1混合液
7.再次攪拌均勻
8.拌入堅果
9.倒入鋪有烘培紙的烤模內
10,預熱好的烤箱,185度,烤45-50分鐘
以牙籤刺入測試熟度,稍有沾黏狀態最佳,放涼
後切成喜歡大小.
巧克力含有豐富的鎂、鉀和維他命C以及可可鹼,由於多添加糖分,
因此具有高能值。由天然成分製作的巧克力無毒,但對人類來說,
其中微量的可可鹼是一種健康的反鎮靜成分。故食用巧克力有提升精神,
增強興奮等功效。可可含有苯乙胺,坊間流傳能使人有戀愛感覺的流言。
多數人吃巧克力是為了消遣,但巧克力本身也存在一些保健功效;
舉例說可可粉或者黑巧克力對循環系統有益處,同時也具有抗癌、
刺激大腦活動、預防咳嗽和止瀉等功能。
參考資料:1.大塊文化食譜
2.Liebowitz, Michael R. (1983). (ISBN 0316524301) The chemistry of love. Boston: Little, Brown.
3. 〈哪種巧克力才健康?〉,《Natural News》
同事家種桂圓,向她買了一盒桂圓肉,有時放入蛋糕或饅頭以及甜點做點心
讓家人吃的開心和安心,如今食安外面好吃的美食
有時好吃也讓人心驚膽跳,有空自己動手做,
比較衛生和吃的安心!
龍眼因是皇室的貢品而得名「龍眼」,但後來此名反而成為忌諱。
因為吃「龍眼」就是吃「龍的眼睛」,龍(皇上)的眼睛又豈能吃的呢。
因此龍眼後來有別的名字。
北魏(386—534年).賈思勰《齊民要術》云:「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因其成熟於桂樹飄香時節,俗稱桂圓。「另有一說桂圓一名是由於龍眼是
廣西(桂)產的比較多,又圓圓的,所以北方人稱之為桂圓.另外亦有人把
產自福建稱為福圓。
材料
有機小麥胚牙10g
桂圓50g
水250g
糖2茶匙
酵母粉5g
油1茶匙
鹽1/4小匙
作法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網路食譜
3.http://share.cardanwo.com.tw/
藥膳羊肉
這碗藥膳羊肉挺貴,3塊羊肉骨頭賣80元
不知是賣家太忙忘了放羊肉在藥膳內,
同團學員還問我,她吃一碗70元藥膳排骨
料多到吃的很開心,唉呦,如此厚此薄彼
下次誰願意花錢買氣受呢!
松山慈祐宮,俗稱「松山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的道教廟宇,該廟宇為祖籍福建
同安人士的信仰中心,位於台灣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的大型傳統廟宇。
鄰近有饒河街夜市、松山車站,未來有台北捷運松山線行經。松山媽祖廟座北朝南,
廟貌宏偉巍峨,共六層樓,佔地六百餘坪,有圖書館供學子專修,並熱心社會福利活動,
曾被暫列為第三級古蹟,而後因正殿失火,僅有神祇座像完好無缺,
因此廟方向政府申請撤銷古蹟的認定。
御華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八德分店 :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27號
電話 : (02)27423655 傳真 : (02)27423656
御華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糕點
聽說他們的麵茶和綠豆糕都很受消費者喜愛。
松山國小
臺北市立松山國民小學(Taipei Municipal Song Shan Primary School),
位於台灣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46號,鄰近松山車站、松山區公所。
臺北市立松山國民小學(Taipei Municipal Song Shan Primary School)
創建於1898年7月,原為錫口公學校,是松山區最早成立的學校。1918年起,
陸續分設內湖、南港、西松、永春、興雅、松山初級商職等分校,1941年改稱為
「松山國民學校」。1968年,配合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松山區松山國民小學」
迄今,是臺北市少數校齡超過111週年的學校之一。
刺桐 (學名:Erythrina variegata、莿桐樹)是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喬木。
原產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 是泉州、日本宮古島市的市花,
刺桐的花
昔日去松山火車票以郵票搭火車,因外國人對台灣人成見
因此郵票圖案以魔鬼頭圖,龍尾腳,有點輕視台灣心態呢!
蛋型公共藝術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 http://www.yuhuahsin.com/
3.Germplasm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 Erythrina variegata
松山市場福德宮旁商店,聽說土地公保佑,生意很好,
而且蚵仔麵線和油飯也是口耳相傳,可惜導覽結束再找
己經找不到,所以沒有吃到,真是讓人感覺小小可惜呢!
東發號單靠蚵仔麵線、油飯和肉羹三款美食,俘虜臺北食客超過半個世紀。
松山市場是臺北市少數列入市定古蹟的傳統市場。基隆河環繞的松山舊稱「錫口」,
原是凱達格蘭平埔族、貓里錫口社、塔塔悠社等居住之地。由於基隆河行船便利,
吸引漢人沿著河畔開墾,從清康熙年間至日治時期,逐漸形成繁榮市集與河港,
當時十三街庄、內湖、南港、上塔悠、下塔悠、中崙、後山埤的茶葉、煤礦等貨物流通,
以及基隆至宜蘭的轉運均以此為集散中心。松山市場建於民國前2年,
位居當年最熱鬧的錫口街、即今日的饒河街夜市中段,最初為豬隻屠宰場,
民國65年隨著八德路拓寬及市民消費習慣改變,逐漸轉變成傳統零售市場形態,
百年來,靜靜見證了松山由盛而衰的發展脈絡。
松山長老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在1865五年六月十六日,
由英國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在台南市開設醫院從事醫療傳道開始。
1872年三月七日,加拿大籍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ey)開始在台北淡水傳教,奠定台灣北部宣教的基業。
來台灣南部的宣教師多屬英國長老會,
在北部的則多屬加拿大長老教會,因為同屬長老教會而有合併之議。
雙方差會代表與台灣本地教會代表乃決議,
在1951年三月七日合併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松山長老教會
松山市場福德宮 福德正神
土地神,又有各種稱謂包括 伯公、大伯公、福德正神、福德老爺、土地公公、
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 地主爺, 土地爺、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
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
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
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眾說紛紜,
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一例。
一說為: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
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
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
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
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
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臺灣民間信仰之中,
玄壇真君與福德正神(土地公),是公司、商社的財神與守護神祇,習俗滲透至今,
定正月初五開工日(即玄壇真君巡遊人間之日),十二月十六尾牙日
(即土地神年終牙祭日)。
參考資料:
1.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A02421794
2.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F03379187
3.維基百科
城隍爺
城隍(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城隍原意是
「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後來演變為城池的守護神,是負責陰間司法的第一關卡,
有如今天的地方首長,維繫著整個地方的安危。
城隍爺是一位公正無私的人,他們有任期制,所以每位城隍爺可以攜家帶眷
來城隍廟任公職,在古代廟後方都還有長官宿舍和後花園呢!城隍爺也因任職地點不同,
有等級之分,在京都的城隍爺封為「承天鑒國司民昇福明靈王」,府城隍爺是
威靈公的地位,住在州的城隍爺封為「靈佑侯」,住在縣的城隍爺封為「顯佑伯」,
顯示各級城隍爺、廟也有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趣的是這一層封號中,
很類似封建制度下的「王、公、侯、伯、子、男」的封號。
月老殿
假日跟著導覽老師街區尋迴解說
雖然有時走到腳好酸,
卻是精神挺好
因為健走長智慧和健康
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尊稱為月老爺、月老公,是道教的神祇之一,
為掌管男女婚姻之神,相傳為「媒神」。形象常被塑造成白鬍多鬚,臉泛紅光;
左手持著姻緣簿,右手拄著拐杖。
典出唐朝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韋固少年時,有一夜在宋城的客棧中,
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韋固覺得怪,對老人發問。
老人回答是「鴛鴦譜」:也就是天下人的婚姻登記書。老人又告訴韋固,
遠處那個賣菜老嫗的女兒,現在才三歲,正是他十四年後的妻子。韋固嫌其不貌美,
派人行刺那小女孩。十餘年後,韋固結婚,發覺妻子眉上留有疤痕,正是當年的小女孩。
宋城縣宰知道這件事後,把那間客棧定名為「定婚店」。而「月下老人」
也成為日後華人世界中,對愛情期待的男女們信奉最誠的神祇了。
根據臺灣臺北市艋舺龍山寺簡介牌介紹:台灣民間信仰,每年七夕,七星娘娘
會把人世間未婚的成年男女製成名冊,向天庭呈報。月下老人收到名冊後,
按照個性、善惡、興趣與條件抄寫成一本配偶名冊,然後用紅線綁牢男女二人之足,
使合適的男女配成一對佳偶。
松山霞海城隍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八德路,為主祀霞海城隍的道教廟宇。
該廟宇興建於1892年,為位於台北松山區的多進式傳統建築廟宇。另外,
該廟宇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則是每年農曆之五月十三。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439號.
財神殿
財神廟五路財神有求必應,不只保佑你財運亨通更廣施神恩為
有財無庫之信眾舉行添補財庫法事,讓你財庫圓滿,在財神殿前點盞財神燈
求個財神符再帶個財寶米回家煮食,必定讓你在整年來正財、偏財旺旺來!
門神
門神是中國住宅和佛教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朝鮮、日本、越南,
主要貼在大門或後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
門神
門神是木版年畫的主要題材之一。幾乎所有神祇都可能成為門神。
門神
參考資料:1.台北市民政局編,《台北市寺廟概覽》,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
2.松山霞海城隍廟網路資訊
3.維基百科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由於是本省風行的劇種,學習難度又不高,故亦被納入
宜蘭縣研究、保存與推廣的行列。布袋戲時常可以在廟會、祭典場合看到,
甚至電視節目中也經常出現,流行的程度可見一斑,蘭陽地區對於布袋戲戲服的
刺繡工藝亦卓然有成,現有孝威國小傳承此門技藝。
窗景
公園
台北偶戲館
台北偶戲館以「愛耍創意、愛耍偶」為訴求,劃分為「袋袋相傳-布袋戲區」、
「絲絲入扣-傀儡戲區」、「影影約約-皮影戲區」、「偶戲萬花筒-互動體驗區」
四個單元、以及「戲偶DIY課程」。
中國傳統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 是一種民間藝術,顧名思義其演出是利用
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
是世界許多國家皆有的一種戲劇形式,如土耳其的皮影戲稱為 Karagöz。
水黃皮(學名:Millettia oraria)是蝶形花科崖豆藤屬的植物,為喬木植物,
分布於印度、中國、日本、馬來群島、澳大利亞和太平洋三大島群。
水黃皮的花
走了一趟台北偶戲館,了解一些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等有了初步了解
也讓人看到許多精彩有趣傳統藝術,學問,隨時學隨時問。
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挑戰,也是不錯的生活體驗。
傀儡戲
臺灣傀儡戲俗稱“嘉禮戲”,因漳、泉南北系統之不同,於演出場合、
演出形式、戲曲音樂、戲偶造型及戲文方面,均有所差異。臺灣北部、
東北部的傀儡戲多屬漳州系統,具有濃厚的驅邪祭典功能,從演出場合言,
應用於車禍、礦災、吊死及溺斃等之呼引冤魂,或開廟、辟地、開台
(劇院及戲臺首演)、壓火災(送火神)及送孤(建醮、普度後和搶孤前
送走孤魂野鬼)等除煞儀式。
南部地區的傀儡戲以祈福的酬神儀式為主,其演出多應用於祭天儀式,
如玉皇大帝誕辰,或彌月、結婚及做壽祭拜天公之前的除煞,表示淨壇與祈福。
此外,亦用於開廟、入厝與葬禮法事之後的除煞。除宜蘭、台南及
高雄地區的傀儡戲外,另外尚有屬於汀州客家語系的傀儡戲,
以及掌中戲班兼演“出煞”用的傀儡戲
參考資料:1.^ Factsheet - Millettia pinnata. Australian Tropical Rainforest Plants edition 6. Australia: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through its Division of Plant Industry. 2010.Dec [2011-01-23].
2.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ongamia_pinnata_(Karanj)_near_Hyderabad_W_IMG_7633.jpg
3.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
4.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OFB-Qianlongsatz03-Krieger.JPG
5.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A01125812
6.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B00354756
7
師大校門
文化局舉辦2014年揪遊台北,讓我假日有戶外休閒去處,
跟著導覽老師走著大街小巷,了解許多有趣和不錯的知識
雖然報名人數很多,都是排候補,只要有心,走出戶外
可以了解許多新知,讓生活增添不少的見聞,
也是很不錯的生活小確幸呢!
六月五日,是臺師大的生日,也是獨有的西瓜節。男生會在這天送西瓜給女生,
借用西瓜英文「watermelon」來比擬為「我的美人」以表達情意。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意義:送紅西瓜代表愛慕,送小玉西瓜代表友情,
近年學生更發揮創意,延伸發展不同種類的瓜語,例如:苦瓜象徵愛得好苦、
胡瓜代表糊裡糊塗愛上你...形成師大學生活動之特色。
文薈廳
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係為
進入台北帝國大學之預備學校,建於1929年, 採用歌德建築風格形式,
屋頂女牆作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並有凸出窗引入光線,講堂後牆仍
保存日治教育敕語的保險櫃。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蹟指定範圍包括「講堂、行政大樓、
文薈廳、普字樓」。
美國留下建築
臺灣師大藝術學院,是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藝術教育殿堂。
許多著名大師如黃君璧、溥心畬、李石樵、李梅樹、林玉山、廖繼春、
馬白水、戴粹倫、李澤藩、許常惠、蕭滋、蕭而化、林秋錦、張彩湘及劉德義、
鄭善禧...等都曾在師大任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師大、臺師大或臺灣師大),前身為日治時期
1922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臺灣光復後原地創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時為台灣四大學府之一。
原臺北高等學校講堂,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禮堂,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
和平東路一段162號,為臺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簡稱臺北高等學校)講堂。建立於1929年(昭和四年),
由當時日本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井手薰所設計,現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公共藝術:校徽
而木鐸則有繼承孔子「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出自《論語.八佾第三》)的精神。
六鐸之間嵌有白色的「師大」字樣,以及黃色的「臺」字圖案,
代表「臺師大」的簡稱。
公共藝術傳承(獅之風華)
大獅和小獅嘴中含著筆,引喻傳承下一屆的學弟妹
行政大樓
原本大門口擺「至聖先師」孔子的銅像。1977年郭為藩擔任校長時、暑假結束後,
學校大門口的銅像換成蔣介石,原孔子銅像置於圖書館校區門口。
2011年暑假期間整修後,蔣介石銅像已置於行政大樓前花圃內。
自由之鐘
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蔡錦堂表示,自由之鐘是台北高校校長三澤糾,
1925年從美國農場買回,當時掛在校本館(現校本部行政大樓)樓頂,
自由之鐘屬於swing bell(由鐘自己去撞鐘槌而發出聲音),每天叫學生起床、
提醒上下課時間,叮叮噹噹響徹雲霄,也是附近居民對台北高校的回憶。
蔡錦堂表示,大小鐘原本沒有名字,後來學生覺得學校校風自由,因此
暱稱它們為自由之鐘,陪伴台北高校師生50多年。
蔡錦堂說,小鐘後來在1970年代失竊,教育部前部長郭為藩擔任台師大校長時,
還從法國買一座銅鐘來取代小鐘,但後又被偷走,學校最後改用電子鐘,
並將有裂痕的大鐘收藏在圖書館。
「自由之鐘是校友共同回憶,失去實在可惜。」台師大圖書館館長陳昭珍表示,
校友為了慶祝明年台北高校91周年校慶,已募集了新台幣150萬元,
委託日本鑄造公司依照原外型、尺寸、材質,製作第二代自由之鐘,
預計明年2月運到學校,4月23日校慶當天重現校友面前。
參考資料:
1.^ 李欣芬,《讓孔子銅像歸位》,自由時報,2007年12月11日
2.維基百科
3.【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4.^ 師大數位校史館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c5/c5_2.jsp
茶葉和茶杯
梁實秋先生
(一)小學教育
梁實秋和他的大哥進入公立第三小學就讀,主任教師周士棻先生教國文、
歷史、地理、習字,兼管訓育課「修身」。周先生蠻受學生的尊敬與歡迎。
梁實秋說:
周先生是我真正的啟蒙業師。…他特別注意我們生活上的小節,例如鈕扣是否扣好,
頭髮是否梳齊,以及說話的腔調,走路的姿勢,無一不加指點。…我的課業本子
永遠不敢不保持整潔。老師本人即是一個榜樣。他布衣布履,纖塵不染,
走起路來目不斜視,邁大步仰首前進,幾乎兩步一丈。講起話來和顏悅色,
但是永無戲言 。
藍子放一些書信
周士棻先生在他心目中幾乎是一個完美無缺的長者。
(二)清華八年
梁實秋本名治華,生於光緒二十八年(西元1902),因為生在臘月初八,所以論
西曆是生於西元1903年的元月六日。
梁家的遠祖在河北沙河務農。梁實秋的祖父到北京謀生,有機會宦遊廣東;後到浙江,
因為梁實秋的父親梁咸熙入學應考,遂落籍於錢塘。
梁咸熙,字續三,光緒二年(1877年)生。舉秀才。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進北京同文館英文科,畢業後在京師警察服務。他是較早接受西方文明、
眼界開闊的先進,這樣的結果,實際上對於梁實秋一生的成就影響甚巨。
一九一五年秋,梁實秋十四歲,考入清華學校。清華是由各省均分庚子賠款而設立的,
所以學生由各省考送。為了籍貫的關係,他在直隸省京兆大興縣署
(北京東城屬大興縣)申請入籍,以便合法的就近在天津應考,
梁實秋在<清華八年>中,說:
我原籍浙江杭縣,本應到杭州應試,往返太費事,而且我家寄居北京很久,
也可算是北京的人家,為了取得法定的根據起見,我父親特赴
京兆大興縣署辦理入籍手續,得到准許備案,我才到天津省長公署報名 。
從此他的籍貫就是北平了。梁實秋在清華學校接受了八年(初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
嚴格的教育。清華學校實際上是留美預備學校,它的課程安排得很特殊,上午的課
全是用英語講授,下午的課全是國語講授。上午的課很嚴,三日一問,五日一考,
不用功便要被淘汰、下午的課稀鬆,成績與畢業無關。
教國文是徐鏡澄先生,因他相貌古怪,性情又兇,梁實秋和同學們在背後都
戲稱他為「徐老虎」。有一天,徐先生大概是多喝了兩杯酒,搖搖晃晃地擺進了課堂。
這一堂課是作文,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兩字,題目尚未寫完,他又像
往常一樣搓了一下鼻涕,就在此時一位性急的同學忍不住發問:「這題目怎樣講呀?」
徐先生轉過身來,冷笑了幾聲,勃然大怒地吼著:「題目還沒有寫完,
寫完了當然還要講,沒寫完你為什麼問?」當頭棒當喝,就把這位學生罵得狗血淋頭,
吼得學生們個個面面相覷,一個個發愣。這時,素來上午搗亂、下午安分的
梁實秋可忍不住了,覺得受了莫名其妙的侮辱,挺身分辯了幾句,這樣一來,
徐先生把怒火全燒在梁實秋身上,只見他在講台上來回地踱步,搓一下鼻涕,
罵了梁實秋足足一個鐘頭以上,其中有一警句這樣罵著:「×××!你是什麼東西?
我一眼就把你看到底!」不僅使梁實秋永生不忘,而且也成為同學之間傳誦的耳語,
後來每逢有人和梁實秋爭論不休,糾纏不清的時候,都會引用徐先生的這一句「至理名言」。
茶具組
宋裕在<著作等身的梁實秋> 一文中有提到,雖然梁實秋惹了一場禍,但從這一次起,
徐先生也算識得他了。後來梁實秋回憶說:「儘管這位老師罵我罵得兇,我倒是
一點也不怕。不過,我對這個老師並無惡感,反而更專心聽講,文章也盡量
照著這位老師吩咐的原則去寫。老師告訴我:『文章,尤其是散文,千萬要懂得割愛。
自己喜歡的句子,也要捨得割愛。』每次文章交上去,老師就用大筆勾,
三、四千字的文章只剩了四百個字。老師發下來,我就重抄一遍,自己閱讀,
也覺得乾淨、簡潔有力,而且文字有生氣、有力量。」
梁實秋這個被徐先生「一眼望到底的學生」,居然成為一個受益最多的學生了,
真可謂是「因禍得福」
茶杯
(三)組織「戲墨社」
梁實秋升上二年級後,和同學吳卓、張嘉鑄等,組織「戲墨社」。他們每天練習寫書法,時間持續兩年。他在<清華八年>中,說:
我六點就盥洗完畢,天朦朦亮就和幾位同學走進自修社,正襟危坐,磨墨寫字,
如是者二年,不分寒暑,從未間斷 。
從此言可預見梁實秋先生往後一定能成就非凡,因為他夠認真而且有毅力。
門口
四)留美三年
一九二三年六月,梁實秋自清華學校畢業後,八月即從上海踏上赴美留學之途,
抵美後先入科羅拉多大學插班英文系四年級,一九二四年夏天,梁實秋從
科羅拉多大學英文系學成畢業,學校當局照例為本年度畢業的學生舉行了
隆重的畢業典禮。
按照科羅拉多大學歷來的習慣,學生畢業典禮時,一般是一男一女的
排成一雙一雙的縱隊走向講台領取畢業文憑。這一年中,中國學生畢業的有六個人,
可是沒有一個美國女生願意和這些黃臉黑眼黑髮的中國人成雙作對的排在一起,
學校最後沒辦法,就讓這六名中國學生自行排成了三對。走在行列中的梁實秋
和同學遭此歧視,無不憤怒和哀傷,但是身處他人屋簷下,只好忍氣吞聲,
把所有的委屈往自個兒的肚裡嚥,此種窘境,讓梁實秋原本在異國「施恩」
下過日子的壓抑心靈,又劃上了一道傷痕。
宋裕在<著作等身的梁實秋> 一文中提到,梁實秋在一篇文章中回憶此次經歷時,
萬分感慨地寫道「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在失掉自由的時候才最能知道自由之可貴,
在得不到平等待遇的時候才最能體會到平等之重要。」
會客室
梁實秋品格操守
(一)嫉惡如仇,愛憎分明
梁實秋嫉惡如仇,遇有不法之徒,為非作歹;高官顯要,魚肉百姓,
一律評以「無恥」二字。社會上不合他道德標準的不乏少數,
「無恥之徒」也就跟陰溝裡的過街老鼠一樣,不可計數。
有一次,政府某院的某委員打電話來,說他在招待一位美國客人,
邀請梁先生一起作陪。梁實秋素知此人的品格卑劣,立即拒絕他的邀請,
掛上電話說:「難道我是陪酒的人嗎?」
(二)生性幽默,自我解嘲
1、我是跳加官
梁實秋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先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
有一次,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不耐煩。於是,劉校長請在座的
梁實秋上台給同學們講句話。
他上了台,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演京戲,在正戲上演之前,
經常會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出來跳加官,讓後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
我現在就奉命出來跳加官。」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全場哄堂大笑。
2、文章製造機
梁實秋前半生教書,常自諷「教書匠」。後半生從事譯著,自嘲為「爬方格動物」。
既老,又遭降格,寫給次女文薔的信中說:「××報社電話來了,說葉公超死了,
限我一小時內寫一篇文字,第二天未見刊出,原來是尚未死。今天他死了,
可以刊出來了。××報社不饒我,也要我寫一篇,限兩小時交卷,也只好寫了。
像一架製造文章的機器。…」
3、女服員妙答
有一次,梁實秋與女兒文薔及親朋好友到「漁家莊」餐廳歡宴,酒菜齊全,
唯獨白飯久等不來。經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之後,白飯依舊喚不來。梁實秋不奈,
俟服務小姐入室上菜之際,戲問曰:「怎麼飯還不來?是不是稻子還沒收割?」
服務小姐連眼都沒眨一下,回應:「還沒插秧呢!」
本來是一個相當不愉快的場面,經服務小姐這一妙答,舉座歡娛。
梁實秋真是文學才子,他的幽默和對事情專注和執卓讓人學習的好榜樣。
冰心以花喻梁實秋,原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
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
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梁實秋人好,文好,學問好,
又有好的婚姻、家庭,既便晚年“花”開二度,也是“花”好月圓。他的文章好
就好在冰心所謂的才情趣:詩詞古文打底,清風明月為趣,情感則如花影斑駁——
想到梁實秋獨愛“雅舍”的月夜: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
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駁,此時尤為幽絕。
他以三十年的功力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在翻譯界是空前的盛舉。
除了對文學翻譯貢獻良多外,他的散文自成一格,為許多人所喜愛,
獨樹一幟的《雅舍小品》小品文風格,被公認為現代文學的典範,
為當代知性小品散文的開山祖師,亦是人人敬仰的文學大師。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三日病逝台北,享年八十六歲。
茶具和荼杯
客廳
梁實秋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學和文學理論,
臥室
育有三女一子。1973年,夫婦二人移居西雅圖探親,程季淑不幸因意外去世;
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
收藏室
續弦韓菁清,原籍湖北黃陂,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道成為影星歌星。
1974年與喪偶不久的梁實秋相識,並於翌年結婚,引發當時的社會議論。
晚年熱心於台海兩岸交流事業。
作品集
梁實秋的創作以散文成就最高,風格曠達,幽默風趣,讀者廣泛,影響很大。
散文集:罵人的藝術》
其他:
後院
看完梁實秋故居,我覺得不論生活美學和文學以都很不錯
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收藏茶具看來也很不錯
可見他不光是會寫作還真是懂得生活的美學家呢!
煮茶道具
荼具
書房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光緒二十八年臘八節──民國七十六年),名治華,字實秋,號均默,以字行。
另有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
翻譯家,華人世界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祖籍浙江杭縣(今餘杭),
出生於北京。
譯作:
字典主編:
梁實秋故居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十一號!
臺北市歷史建築(宅第類),2003年12月24日公告
(府文化二字第09200525500 號),原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
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之居所,屬於高等官舍第三種,光復由後繼之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承接為教職員宿舍,梁實秋於1952-1959年間任
英語系主任時居住於此,前院麵包樹下是梁家著名聚會場所,2010年10月
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行修復工程,於2011年完工同年10月掛牌,
於2012年三月底開始開放參觀。現在台師大懸掛的「雅舍」的木牌,
其中的雅舍原是重慶梁氏寓所,雅舍小品也是在重慶時期開始創作,
實際上與雲和街的關係不大,主要為凸顯梁氏寓所之用。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