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校園有「杜鵑花城」的美稱,每年3月中旬舉辦杜鵑花節。
朋友你是否經過,而忘了來校園參觀呢!
一年一度台大校園杜鵑花季,你可別錯過喔!
連擺在盤子裝飾杜鵑花都好美
正好導覽老師有提到杜鵑啼血
所以找資料和朋友們一同欣賞
玫瑰黃后杜鵑花
尼泊爾國花--杜鵑花
杜鵑啼血的傳說
【名稱】:杜鵑啼血
【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解釋】:傳說杜鵑晝夜悲鳴,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
很早很早以前,位於四川的蜀國有個國王,名叫望帝。望帝是個人人愛戴的好皇帝。
他愛百姓也愛生產,經常帶領四川人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辛苦了許多年,
把蜀國建成爲豐衣足食、錦繡一般的天府之國。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
有一個井里的大鱉成了精靈,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剛從井里來到人間便不知何故死了。
奇怪的是,那死屍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會向西流。於是,鱉精的屍體就隨着西流水,
從荆水沿着長江直往上浮,浮過了三峽,浮過了巴瀘,最後到了岷江。
當鱉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時候,他突然活了過來,他便跑去朝拜望帝,
自稱叫做“鱉靈”。說來也巧,鱉靈正碰見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長歎,便忙問爲什麼如此惆悵。
望帝見到鱉靈,非常喜歡他的聰明和誠懇,便告訴了他緣故。
大玫瑰杜鵑花
原來,有一大群被蜀人燒山開荒趕走的龍蛇鬼怪,不願離開天府之國的寶地,
更不情願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園建成樂園,他們便使了妖術,把現在川西原來一帶的大石,
都運到夔峽、巫峽一帶的山穀里,堆成崇山峻嶺,砌成龍穴鬼窩,天天在那里興風作浪,
將萬流歸海的大水擋住了。結果,水流越來越大,水位越來越高,將老百姓的房屋、
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無情的洪水里面。
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又黑暗又污穢的海底。
這種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經很長時間了,可是誰也沒有辦法,望帝因而茶不思、
飯不香,心中難受。鱉靈聽後,便對望帝說:“我有治水的本領,我也不怕什麼龍蛇鬼怪,
憑着我們的才智一定能戰勝邪惡。”望帝大喜過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
開河放水救民。
鱉靈領了聖旨,帶了許多有本領的兵馬和工匠,顺流來到巫山所在,
和龍蛇鬥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惡頑劣的龍蛇捉住,關在了灩澦堆下的上牢關里。接着,
他又帶領人們和鬼怪拼鬥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惡狡猾的鬼怪捉住,
關在了巫山峽的鬼門關里。然後,鱉靈着手把巫山一帶的亂石高山,鑿成了夔峽、巫峽、
西陵峽等彎曲峽穀,終於將匯積在蜀國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長的河道,引向東海去了。
蜀國又成了人民康樂、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望帝是個愛才的國王,他見鱉靈爲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勞,才能又高於自己,
便選了一個好日子,擧行了隆重的儀式,將王位讓給了鱉靈,他自己隱居到西山去了。
鱉靈做了國王,便是“叢帝”。他領導蜀人興修水利,開墾田地,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百姓過着快樂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過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唐貴妃杜鵑花
可是,後來情況慢慢起了變化。叢帝有點居功自傲,變得獨斷專行,不大傾聽臣民的意見,
不大體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們爲此愁起來啦。
消息傳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寢不安,半夜三更還在房里踱來踱去,
想着勸導叢帝的辦法。最後,他還是決定親自走一趟,進宮去勸導叢帝。於是,
第二天早晨,他便從西山動身進城去訪叢帝。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誠心誠意地期望叢帝能悔過反省,
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後面,進宮請願,結果,便連成了很長很長的一支隊伍。
這一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叢帝遠遠地看見這種氣勢,心里起了疑惑,
認爲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帶着老百姓來推翻他的。叢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緊閉城門,
不得讓老王和那些老百姓進城。
望帝老王無法進城,他靠着城門痛哭了一陣,也隻好無奈地回西山了。可是,
望帝老王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叢帝清醒過來,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辦法進城去。
他又想呀想呀,終於想到隻有變成一隻會飛的鳥兒,才能飛進城門,飛進宮中,
飛到高樹枝頭,把愛民安天下的道理親自告訴叢帝。於是,他便化爲一隻會飛會叫的杜鵑鳥了。
那杜鵑撲打着雙翅飛呀飛,從西山飛進了城里,又飛進了高高宮牆的里面,
飛到了皇帝禦花園的楠木樹上,高聲叫着:“民貴呀!民貴呀!”
那叢帝原來也是個清明的皇帝,也是個受到四川百姓當成神仙祭祀的國王。他聽了杜鵑的勸告,
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後,便更加體恤民情,
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經變成了杜鵑鳥,他無法再變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決心要勸誡
以後的君王要愛民。於是,他化爲的杜鵑鳥總是晝夜不停地對千百年來的帝王叫道:
“民貴呀!民貴呀!”但是,以後的帝王沒有幾個聽他的話,所以,他苦苦地叫,
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紅了,還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貴”!
後代的人都爲杜鵑的這種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動,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
都很鄭重地傳下了“不打杜鵑”的規矩,以示敬意。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ttps://tw.answers.yahoo.com/activity/questions?show=R3OIB4JM5B3JQZVPRT4EOVC72A&t=g
中文百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