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植物園隨時去參觀,都可以看到扶桑花
雖然它是很普遍花,到處都可以看到
但是它很普通但很吸引人注目。
扶桑: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開始使用此名字,清代李調元所著的《南越筆記》、
晚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也都跟隨李時珍使用扶桑這個名字。
- 黃鸝囀深木,朱槿照中原。猶羨松下客,石上聞清猿。
朱槿(學名:Hibiscus rosa-sinensis)是一種屬於錦葵科木槿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
又稱赤槿、日及、佛桑、扶桑、紅扶桑、紅木槿、桑槿、火紅花、照殿紅、宋槿、二紅花、
花上花、土紅花、假牡丹、燈籃仔花,因原產於中國南部,歐洲各語系依循其拉丁學
名皆稱朱槿為中國玫瑰(英文:Rose of China、China rose)。由於早期花色大多為紅色,
中國嶺南一帶將之稱為大紅花。
馬來西亞國花:大紅花於1960年7月28日正式成為馬來西亞的國花。
蘇丹國花
斐濟國花
巴拿馬國花
美國夏威夷州花
台灣高雄縣縣花:1977年,中華民國台灣省政府提倡「一縣一花」運動,朱槿被選為高雄縣的縣花。
當選的原因為朱槿在山地沙礫中也會開花,而三山地區,即高雄縣的鳳山、岡山及旗山幾乎都可見到朱槿
。被認為可以代表數百年來,到三山地區落地生根的先人。
紅色的朱槿也是馬來西亞國花,馬來語稱為「大花」(Bunga Raya),
當地華人則稱之為「大紅花」。在閩南語中,稱之為「燈仔花」(Teng-á-hoe),
客家語稱為大紅花。
朱槿終年開花,夏秋最盛。傳統的單朵花通常開一天後就凋謝,與木槿一樣是典型的朝開暮墜花,
現在有許多改良的雜交品種可開兩天,甚至達三到四天以上的也有,通常涼爽的天氣20度氣溫左右花期會較長,
不過超過兩天者花色會漸退,花形也漸殘,不若初開綻放時鮮艷。
歐洲是五大洲裏唯一沒有發現任何原生種朱槿的地塊,所以歐洲人在十七世紀航海時代,
初次接觸到這款從未見過的植物,很自然從其外觀複瓣的花型酷似玫瑰予以命名,
也能得知最早流傳歐洲的中國朱槿是一批複瓣的(單瓣的稍後才輸入),這個就是朱槿
今日的學名隱含有中國玫瑰(rosa-sinensis)之原因,sinensis在拉丁文是秦(中國)的意思。
過去民間流傳的閩南語有:「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其中大紅花就是朱槿。
紅色品種的傳統朱槿,因任意插枝就活又很會開花,一般人心目中覺得它很「臭賤」,
也不覺得有何珍貴,才會民間流傳的諺語對它有貶抑之意。
現今大批新種雜交的觀賞朱槿(Ornamental Hibiscus)在全世界廣受歡迎,
到了1980年澳洲朱槿協會的理事長吉姆·何維(Jim Howie)出版了一本《朱槿-花之后》
(HIBISCUS-Queen of the Flowers),自此大家普遍推崇此新種朱槿為「熱帶女王花」。
朱槿花為單生,多生於上部葉腋間,花瓣有單瓣、複瓣之分,單瓣品種共有五片花瓣。
有些改良品種的花成雙生。
有些朱槿花絲筒上長有花瓣,主要是因為部分的雄蕊瓣化(stamen petaloid)成花瓣狀,
此花型於ICRA註冊的分類歸於冠羽型單瓣(Crested single),其外觀看起來好像花的上面又有一簇花,
所以朱槿古名又有花上花之別名。
歐洲在十七世紀航海探險時代,博物學家從各地採摘奇花異草大量引進回歐陸栽種。
在採摘這些原產於中國華南地區的朱槿傳遞回歐洲的過程,斯時蘇彝士運河尚未闢建帆船需繞道好望角,
因而運送經過南印度洋的傳遞中繼站模里西斯島。1820年當時在英屬模里西斯殖民地工作的查理斯·戴懷爾
博士,首度嘗試將當地原生的百合朱槿(Hibiscus liliiflorus)
與甫傳入的中國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進行雜交(就是將雄蕊的花藥塗在另一品種雌蕊的花柱上)。
這兩種朱槿的基因彼此相容,因此成功的跨品種培育出新品種的朱槿,開啟現代觀賞朱槿雜交育種的先河。
為探索散布全球各地的朱槿,美國的羅斯·賈斯特(Ross H. Gast)先生應加州洛杉磯郡植物園的邀請,
協助開發耐寒冷的朱槿品種於加州推廣種植,因而獲得贊助研究旅費自1963年底開始前後三趟的採集新舊朱槿品種之旅,
足跡遍及太平洋諸島、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洋諸島、印度、斯里蘭卡、南非、埃及及地中海等區域。
他係利用個人每年底的休假才會橫跨四年(1963年10月20日至1967年12月16日,實際累計約268天),
進行「賈斯特朱槿長征探險」。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台語辭典([[臺日大辭典]]譯本):teng-nâ-á-hoe. [2011-12-31].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3.^ 蕭銘凱. 夏日扶桑盛開 隨風搖曳 美不勝收. 彰視新聞. 2011-07-28.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