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巴爾波亞博物館正展覽恐龍展
發現台灣觀光客都是忙著拍照
而國外觀光客都會拿著簡介
慢慢欣賞,彼此間互相討論
彷彿置身在此是最幸福也是最有趣的時刻呢!
讓我體驗身在福中最幸福感覺
第一張照片簡介
恐龍是恐龍總目(學名:Dinosauria)的通稱,包括了已滅絕的非鳥型恐龍
(英語:Non-avian dinosaurs,又稱非鳥恐龍)及現生的鳥類,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
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
大部分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絕滅,
僅有倖存「鳥型恐龍」(英語:Avian dinosaurs),即現今的鳥類存活下來。
飛龍
對於人類而言,恐龍是種充滿神秘感的巨大生物。因此恐龍已成為大眾文化與媒體的一部分。
首次提到恐龍的文學作品是查爾斯·狄更斯在1852年出版的《荒涼山莊》,
該小說的開場提到了斑龍。恐龍還出現在許多奇幻小說中,
著名的有:阿瑟·柯南·道爾在1912年出版的《失落的世界》、
麥可·克萊頓在1990年出版的《侏羅紀公園》,兩者都曾被改編為電影。
一些古生物學家出版的大眾恐龍讀物,則使一般大眾對恐龍、科學產生興趣,尤其是兒童。
這些恐龍蛋很有意思,利用科技特效
你會發現恐龍蛋逐漸裂開,跑出一隻小恐龍
然後又恢復恐龍蛋原型。
在2000年以前,就有學者主張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一種洪流玄武岩地形)是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
但因為這次火山爆發始於6,800萬年前,並持續超過200萬年,所以當時認為德干暗色岩火山爆發所造成的
滅絕事件應該是逐步、緩慢的。但現在有證據顯示,有2/3的德干暗色岩地形,是在一萬年內形成的,
發生於6,550萬年前。顯示這次火山爆發造成了快速的滅絕事件,可能在數千年內,但還是遠比撞擊事件長。
恐龍的滅絕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
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
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
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可是隕石會形成大量的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
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
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
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
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
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
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
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但這也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
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
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
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
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
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
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
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
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
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
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
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
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
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
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
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
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
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恐龍讓人更加認識它藉由侏羅紀公園電影
當時造成轟動,也形成許多周邊商品
但是恐龍展持續展覽中
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都不會被人遺忘
所以我才能在不同國家欣賞到恐龍展
早在數千年前,人類就已發現恐龍的化石,但當時並不曉得這些石頭的真實面目。
古代中國人將恐龍化石認為是中國神話中的龍骨頭,稱作「龍骨」,並在史書中留下相關紀錄。
目前的恐龍挖掘熱區有南美洲南部(尤其是阿根廷)與中國。中國發現了許多有羽毛恐龍標本,
當時的乾燥氣候有助於保存化石與化石化的過程。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http://www.taps.tyc.edu.tw/~abc50204/news.html
奇摩知識
參考文獻
1.^ Borenstein, Seth. Study traces dinosaur evolution into early birds. AP News. 2014-07-31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2.^ Lee, Michael S. Y.; Cau, Andrea; Naish, Darren; Dyke, Gareth J. Sustained miniaturization and anatomical innovation in the dinosaurian ancestors of birds. Science. 1 August 2014, 345 (6196): 562–566 [2 August 2014].
3.^ (英文)"London. Michaelmas term lately over, and the Lord Chancellor sitting in Lincoln's Inn Hall. Implacable November weather. As much mud in the streets, as if the waters had but newly retired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 and it would not be wonderful to meet a Megalosaurus, forty feet long or so, waddling like an elephantine lizard up Holborne Hill." From page 1 of Dickens, Charles J.H. (1852). Bleak House. London: Bradbury & Evans.
4.^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英文)Glut, Donald F.; Brett-Surman, Michael K. Dinosaurs and the media. The Complete Dinosau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675–706. ISBN 0-253-33349-0.
5.. 127.0 127.1 (英文)Hofman, C, Féraud, G & Courtillot, V. 40Ar/39Ar dating of mineral separates and whole rocks from the Western Ghats lava pile: further constraints on duration and age of the Deccan trap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0, 180: 13–27. doi:10.1016/S0012-821X(00)00159-X.
6. 128.0 128.1 128.2 (英文)Duncan, RA & Pyle, DG. Rapid eruption of the Deccan flood basalts at 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Nature. 1988, 333: 841–843. doi:10.1038/333841a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