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跳哈卡舞
毛利人戰舞(Haka)是紐西蘭毛利人的傳統表演藝術。過去毛利人各族在開戰之前,會表演戰舞,
藉以恫嚇對方。
戰舞又稱為「哈卡」,以代表戰爭中的勇士,男人是優秀的獵人,勇猛的士兵,善於以歌唱舞蹈來表達情緒,
在打仗前會跳稱為「哈卡舞」的戰鬥舞,配合打擊樂器奏出壯烈戰鬥舞,舞中吐舌動作表示不屈服,
現在則是表示歡迎之意。
舞者臉上模仿古人紋面,赤裸上身,下著黑黃兩色相間的草裙,舞蹈動作粗獷有力,有時還手持武器,刀劍相擊,
叮噹作響,伴隨高聲喊叫,場面威武壯觀。
毛利人的「哈卡舞」迎賓舞蹈,目前已成為新西蘭官方迎接貴賓的最高禮儀。
毛利人 (Māori)是紐西蘭境內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玻里尼西亞人。其民族語言原本沒有文字,
一八四〇年開始以拉丁字母作為民族語言之文字。民族信仰數泛靈的多神信仰。「Māori」這個詞在毛利語語境中
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當時的歐洲人進入紐西蘭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稱。外邦人則稱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
多數考古學和歷史學者認為毛利民族是從庫克群島和玻里尼西亞地區而來,科學家甚至發現其與臺灣原住民族的DNA很接近,
在語言文化上也十分相近,皆為南島語族族群。
現在毛利人總人口70多萬人,其中紐西蘭有62萬,澳洲有12.6萬,英國有8千人,美國和加拿大有4千左右。
毛利語是紐西蘭官方語言之一。
情歌對唱
在18世紀末英國移民大舉到來前,毛利人主要從事農業、漁業、狩獵、採集。毛利文化是紐西蘭的民族文化,
反映在紋身、歌舞、民間藝術上,他們擅長雕刻、編織,其中雕刻包括木雕、石雕,是為毛利藝術之精隨。
毛利社會也有階級制度,分別為貴族、庶民和奴隸。武士和領袖是貴族的成員,他們行使權利,掌管部落一切事務。
從他們的穿著、臉上的刺青就可以分辨出階級的高低。貴族總是打扮得非常耀眼,並擁精良的武器。而奴隸通常是戰爭中被擄的人,
他們從事低賤的僕役,祭典時甚至成為祭品。值得一提的是,毛利人十分重視手工刺青。木匠和手工匠通常都出身較高的階層,而且由族群供養。
在信仰上,毛利人是多神論者,但他們相信有一位上帝(Io Matua Kore),這和其他太平洋的島民並不相同,
因此他們後來比較容易接受基督教的一神信仰。這也是十九世紀至今,許多毛利人願意改信基督教的原因。
在南島的西海岸有一位女青年發現了一種綠玉,他們稱為「軟玉」(Pounamu)。這是被毛利人視為聖物的材料,許多人形像、
小配件、武器等都用這種玉石製成。
另外還有一種毛利女性所跳的「波依舞」,「波依舞」 是極有代表性的舞蹈,體現毛利婦女的婀娜多姿。
為了拍好哈卡舞,我忍受坐在地上拍照
還有日本人手一直推擠,
當然感動毛利人邀我一同跳舞
同時我們整團一曲高山青
臺上和臺下起舞
也表現出國觀光,為國爭的精神
舞台
參考資料1.A.A+網資
2^ 林媽利教授談: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
3.^ Statistics New Zealand. QuickStats About Māori. [7 August 2010].
4.^ Hamer, Paul. One in Six?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Māori Population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Population Review. 2008,. 33/34: 153–176 [19 May 2012].
5.^ Walrond, Carl. Māori overseas.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4 March 2009 [7 Decem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