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流動的邊界

成為流動的邊界

sogo忠孝11F

藝術家:高敏書

美女藝術室高敏書大學時代讀服裝設計系,憑著對藝術創作之熱情及喜好,擅長服裝設計、繪畫、手工藝品創作,

曾經浪跡天涯旅居世界各地,在每次旅行中將蒐集來的布料配件製作成美麗的衣服、圖畫、手工藝品創作,每件都是令人驚豔的作品呈現。

成為流動的邊界

藤壺鞘甲綱蔓足亞綱學名Cirripedia,原蔓足綱蔓足下綱)生物的通稱。所有的藤壺都生活在海洋中,

其中絕大部分又生活在潮間帶等淺海海域。其幼體(有兩個階段)為自游生物,但成年後無法靠自己移動,

只能固著在堅硬物體(如岩石)表面、通過濾食來生存。該下綱共有約1,220種生物。[1]

 

成為流動的邊界

藤壺

成為流動的邊界

成為流動的邊界

隱花凝態

隱花植物(英語:Cryptogams,命名時類名為Cryptogamae)是指繁殖階段不形成顯著花的植物,

因其是通過孢子進行繁殖,故又稱孢子植物[1]。現今此兩名詞已不用於分類階元系統分類學植物分類學中。

 

成為流動的邊界

烏東五味講座

2024 5/26 忠孝SOGO 12F

15:30-16:30PM

去看完藝術作品,正好遇到演講,

順便和姐姐一同坐下來聽

吸收一些資訊

所謂學問就是到處學到處問

將知識運用在我們生活中

也是不錯的心靈饗宴

成為流動的邊界

台灣常見五種旗魚

1.黑皮旗魚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的熱帶至溫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本魚身體藍黑色背面與腹面銀白色,

有大約25灰白又深藍色的斑紋,每個被包含的圓點或狹窄的橫帶,後頸顯著升高,沒有鰓耙,

身體濃密地覆蓋著細長又厚的骨鱗,背鰭軟條40-45枚;臀鰭軟條18-24枚;脊椎骨24個,體長可達500公分。

2.紅肉旗魚

又名紅肉仔 ,每尾10~100公斤,台灣東部3月到4月捕獲數量較多,魚肉為紅色因而得名,為經濟性魚種,

凍結後外銷國外,亦可於菜市場購得入菜做料理。

3.劍旗魚

又名劍魚,每尾20~300公斤,魚的吻部扁而尖銳之劍狀突出為特色,台灣各地全年均有機會捕獲,為經濟性魚種,冷凍後外銷或做成魚排、罐頭銷售。

4.立翅旗魚

又名白肉旗魚或翹翅仔,每尾40~500公斤,台灣東部、南部8月到12月捕獲數量較多,魚肉為白色且脂肪含量多為特色,

新鮮魚肉適合做生魚片,整條魚都能入菜做料理。

5.雨傘旗魚

又名破雨傘或雨笠仔 ,每尾10~90公斤,第一背鰭軟條部顯然較體高為高,呈帆狀似芭蕉葉的背鰭為特色,別稱為芭蕉旗魚,台灣各地全年均有機會捕獲,台灣東部、南部2~3月捕獲數量較多,為經濟性魚種,魚肉做成魚漿可做成黑輪、魚丸等產品

參考資料:http://www.echotaitung.tw/index.php

               維基百科

             

  1.  中國隱花(孢子)植物科屬辭典
  1.  Martin Walters & Jinny Johnson. The World of Animals. Bath, Somerset: Parragon. 2007. ISBN 978-1-4054-9926-2.

            自由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