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臺灣話: Âng-mn̂g-siânn),又稱淡水英國領事館及官邸,
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是一座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的古蹟。
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
但後來聖多明哥城遭到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予以
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
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
姐姐和公共藝術合影
今天臨時決定和姐姐去淡水走走
到了淡水人潮好多,好家在出口很多個可以分散人潮
姐姐和公共藝術合影
姐姐今天一直要我幫她拍照
心情很好,因此我們沿路走沿路拍照
主堡外觀,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
當然也有買一些伴手禮
可口魚丸送給大哥和自已享用
當然也有買烏賊姐妹一同回家享用
差不多逛了2個小時,我們怕又遇到人潮回家
因此沒有塞到,輕鬆玩,才不會太趕
也比較有放鬆心情的感覺
廚師的臥房
廚房
姐姐在前英國領事官邸前合影
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採典型英國殖民地建築樣式,為兩層式紅磚洋樓。
官邸具有四坡式斜屋頂以及能遮風避雨的迴廊,迴廊立面呈半圓拱型。
從窗外看出的前英國領事官邸
姐姐和船合影
姐姐和公共藝術合影
姐姐和公共藝術合影
淡水船
馬偕所建的教堂
馬偕在清末所建的教堂,是臺灣建築史上廣為人所討論和研究的。
和他行醫一樣,雖非建築師但卻蓋了不少深具意義又的出色建築。
1873年所建的五股禮拜堂,是馬偕所蓋的第一間,但最為人所樂道的
卻是中法戰爭(1884年8月5日〜1885年6月13日)賠償金所建
的7所教堂。
1884年「西仔反」時民眾誣賴教民通敵,各地暴民迫害信徒、拆毀教堂。
戰後,劉銘傳(1836〜1896)為教會的無妄之災撥付賠償1萬銀元。
馬偕以此賠款照他設計理念建了7所教堂,其中新店、大龍峒、
錫口和艋舺是造型相同,都有70呎的6層高塔,而八里坌及和尚州
則是可愛的攣生教會。 可惜,這些教堂都先後改建。馬偕親自設計的建築,
僅剩淡水的牛津學堂、滬尾偕醫館和其故居「小白宮」。
淡水教會是馬偕牧師來台建立的第一間教會,也是基督教所說的「初熟之果」。
淡水教會的禮拜堂是歷經3次租屋、3次建堂才有今日樣貌。
淡水教會,這是拍照打卡景點之一
街頭藝人表演:呼拉圈在他手中彷彿是它的一部份
乎上乎下乎左乎右
真是好靈活喔!
街頭藝人表演:這個呼拉圈有15公斤重
因此觀眾不能太靠近以免有危險
街頭藝人表演一次5個呼拉圈
聽說他們研發這些技能已經有5年的時間呢!
參考資料:https://www.mackay.org.tw/ch/認識淡水長老教會.html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