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
玉米葉娃娃
精致的「玉米葉娃娃」,最早盛行於中歐,也是歐美聖誕節的熱門禮品。
在60年代,台灣農村就靠著這個手工藝品,賺取了大量的外匯。後來隨著塑膠品的普及,
這項技藝也逐漸沒落,只能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
蚵殼
點石成金,原本被認為是廢棄物
但是卻有人用心將它們化腐朽為神奇
讓它們用另外一種別出心裁方式和人們見面
它們不在是垃圾而是變成可以賣錢文創作品呢!
蚵殼藝術品
月桃
月桃編織品
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及魯凱族採用月桃的莖狀葉鞘,於花期前採收曬乾後
,提取纖維以編織成繩索、置物藍、盤、簍、涼蓆或草蓆等編織品,
北方澳漁民則編織成大繩索以綁鐵錨。
植物染的分類植物染依染色溫度可分為熱染與冷染兩類熱染類:大部分的植物都可以加熱讓色素萃取出,
進行熱染。染材處理:收集來的果皮或樹枝樹葉清洗乾淨,必須裁剪成碎塊,可以讓色素較易萃取。
染材加水煮沸後再煮 30 分鐘,即可過濾染液雜質,再加清水再次煮染液並二次萃取,
二次染液相加成一鍋染液。
冷染類:柿染,青柿子含有大量的單寧,可利用於日常生活的染色及當作民間醫藥外,
柿汁也有大量的膠質,可以加強織物的強度及增加防水的功能,也具防蟲、防黴功效。
生柿汁染過程不需加溫,只需將浸泡後的染物放置於大太陽下曝曬,即可得到天然的顏色,
節能環保又護膚。
植物染是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幹材萃取汁液作為染料,來染麻、絲、毛、
棉等天然纖維的天然染色方法。
不光是板藍根、梔子花果實、普洱茶,甚至是洋蔥皮,生活中許多常見的植物,
都是植物染的原料。
絲瓜葉採用的是熱染法,需要現摘現煮,在農場裡架起大鍋。新鮮的絲瓜葉洗乾淨切成絲,
大火熬煮半小時。然後撈出葉肉,放入浸濕的真絲面料一起煮,一刻鐘之後,染色就完成了。
植物染的布初經水洗會略有褪色,卻正如歲月漂洗後的顏色,有一種寧靜的、生活的味道,
它有自然和時間的記憶,也有手作的溫度,這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
台灣從19世紀起便曾是靛藍的生產地,由文獻中可知,除了梔子、茜草、薑黃、鬱金等曾經種植為經濟作物的染料外,相思樹、薯榔、檳榔、艾草等也都曾是民間常用的染料植物。相信當時所使用的植物應有更多。
植物染料是各種植物在自然界中經代謝過程所得的特殊產物,這些合成的機制,存在於植物的遺傳基因中。我們除了現有資料外,應再廣泛收集早期移民與原住民對植物染料的知識,否則,一旦這些植物滅絕,這些遺傳基因也將隨著消失。
-
植物染料須要較長的製取時間。植物染料須先種植、收集,再將色素提煉出來,較費時。
-
植物染欲得到間色時,通常須以套染的方法,即須分次染色;另外,不同植物間的組合也可使色彩更多變,以萬壽菊為例(8),萬壽菊所染的顏色為正黃色,但若與洋蔥套染可得深金黃色;與相思樹套染呈紅豆色,與檳榔套染呈栗紅色。
植物染所用的布料須為天然纖維,並且沒有上漿與漂白。藍印花布,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傳統植物染布料,它的染劑原料是板藍根葉,專業名稱叫藍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講的就是它。
參考資料:http://seed.agron.ntu.edu.tw/cropsci/dye01.htm
東方宸
https://www.ntdtv.com/b5/2014年12月25日
維基百科
奇摩知識
每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