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剝皮寮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

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在目前可得的艋舺地契資料中,

福皮藔街在嘉慶四年便有店屋買賣的紀錄,可以推估剝皮寮聚落的成形當在清代早期,

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時間。

電影《艋舺》取景的「剝皮寮」老街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剝皮寮歷史建築群位於康定路旁的街屋。(引用維基百科圖片)

「剝皮寮」之名始於戰後的1950年代,而「剝皮寮」的地名由來有爭議,

其來源有二說,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

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

但根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

今天天氣晴朗,很適合外出走走的好日子

因此和姐姐一同出門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台灣俗諺,描述清朝時期台灣三大港口的興盛,

其中艋舺就是現在的萬華,也是台北最早有商業活動的地方。為了重現

台北西區百年的發展歷史,台北市立文獻館特別在剝皮寮歷史街區,

舉辦「夢˙行西城」特展,展出包括老照片等歷史文物,

帶領民眾感受台北發展的文化魅力。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一句臺灣諺語,清領時期全臺三大城市的盛況。一府為今臺南市,

二鹿為彰化縣鹿港,艋舺則為今日台北萬華。此句反應臺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

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

 背景 唐山(中國大陸俗稱)沿海的移民自明朝中葉以後跨海來台,一路從從台南安平、

鹿港到艋舺是先到南台灣,後來才北台灣來發展。至18世紀中的清乾隆、嘉慶年之後,

民間產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鼎足而立的說法。此三個城市皆有航運之便,

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及經濟命脈。

一.府城的由來

台南市位於西南部的嘉南平原上,早年  曾是全台政治、經濟重鎮的所在。 
西元1631年,荷蘭人在此地蓋了座「普羅民遮城」

(又名紅毛城,即現今赤嵌  樓的前身),使台南成為全台最早發展  的都市。後來,

在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南,改為「承 天府」,

確定了府治的地位。 
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台灣收歸於清朝的版圖之後,

改為「台灣 府」,正式列為台灣府治。直到了清光  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

建設台灣省, 才又改為「台南府」,因此「台南」這  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約有四說: 

1. 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

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鹿群遍佈, 那時有不少從事鹿皮、鹿脯的買賣者。

當漢人從鹿港上岸之後,很可能看到海港附近有鹿群, 於是稱之為「鹿仔港」。

而「仔」字又是漢人慣用字眼,至今仍有地名曰「崙仔頂」、「橋仔頭」等。

2.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番巴布薩族 (Babuza) 盤據之地, 平埔族 Rokau-an 一語的轉譯。

3. 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4. 據說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 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

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 「雍正6 年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

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 (彰化縣誌道光版載有此事, 計得倉庠一十六間) ,

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鹿仔港。」 在清朝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

專有名詞流傳, 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 可知鹿港

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蟒甲、文甲、莽葛等名字.這是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之音譯,意思就是指獨木舟

及獨木舟聚集之地,其地濱臨河邉,土壤肥沃。初期僅凱達喀蘭族在此居住,

除射魚維生外,還有生產苦茗、蕃薯等物,以獨木舟載運至淡水河上游新店溪,

與漢人交易,所以才得到艋舺之名。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黃包車起源於19世紀後期的日本,被稱作人力車,傳入中國以後

因為1913年在上海租界規定公共人力車必須漆成黃色,所以後來

黃包車一詞反而較為常用。

人力車主要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汽車尚未發達的時代,在亞洲各國的城市

地區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20世紀後半以後其交通工具的功能,

逐漸被三輪車機動三輪車所取代,現在主要是在觀光景點使用。

選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辦展,主辦單位希望帶領民眾重溫兒時回憶,

把台北西區街道的老照片、舊錢幣和收音機等收藏,集結規劃六大展區。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河岸臺北展間一隅-古番薯市街碑文。

為呈現西城發展歷史,重現城市風華,臺北市立文獻館舉辦的「夢•行西城」特展,

規劃「河岸臺北」、「20世紀的臺北」、「記憶之河」、「閱讀西城」、

「臺北城市映像」12/1 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開。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老照片

6大展區,其中「風華再現」展區預計於107年5月25日開展,以淡水河之印象貫穿本展,

呈現出臺北西區萬華厚實之文史肌理,梳理相關史料文獻,並透過文物原件及再現的展示,

將西城歷經清朝艋舺崛起、日本時代臺北三市街的整合、西門町之異軍突起、

戰後的中華商場擘劃,以至當代西區門戶計畫的展望,娓娓敘說三百年來的萬華開發史。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閱讀西城

坐下來慢慢欣賞歷史給我們啟示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閱讀西城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坐在閱讀西城欣賞窗景沉心靈,寧聽自已的心聲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藉由紙上臺北歷史散步

你可以翻閱自已喜愛年代地圖

更加了解過去美好時光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舊錢幣

新臺幣,簡稱臺幣,是中華民國現行的法定貨幣,於1949年6月15日起發行流通

當時定位為限定臺灣使用的區域貨幣,目前則在整個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區域(臺灣地區

均可流通使用。原始發行機構為臺灣銀行,2000年起由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收回負責。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時代久遠舊錢幣

新臺幣的前身為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隔年由國民政府行政院授權

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的「臺幣」。由於1948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國民政府大量發行貨幣

以取得臺灣民間蔗糖等資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源,造成惡性通貨膨脹

為解決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實施幣制改革,以四萬元換一元之比例改換發流通新式貨幣。

此前發行之臺幣稱為「舊臺幣」,改革後發行之貨幣即稱之為新臺幣、或僅簡稱為臺幣。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留聲機(Phonograph)亦稱唱機,是一種使唱片發出聲音的機器。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竹簍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舊皮箱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嬰兒車,椅子等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蒸籠

 剝皮寮「夢˙行西城」特展  

這次展覽時間很長,今天有在拍片

所以有些地方只約閱看過

下次仔細欣賞

參考資料:https://www.taiwanhot.net/

            http://travel.cna.com.tw/

            維基百科 

            奇摩知識

            劉政傑. (舊臺幣的故事). 《臺灣文獻別冊》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31: 60─64頁.

            (舊臺幣).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4-10-31, (127期) [201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