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聖地亞哥舊城不能錯過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馬車展覽和其它配件
也讓人學到不少知識。
馬車是馬拉的車子,或載人,或運貨。馬車的歷史極為久遠,它幾乎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漫長。
一直到19世紀,馬車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喜歡馬車的優雅和詩意,
喜歡乘坐馬車從容地穿過鄉村大道或古舊的城區街巷去訪問朋友。隨著火車和汽車的出現,
車輪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至此,馬車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發展歷程
馬車最初是一隻馬拉的雙輪馬車,發展到19世紀,就有四輪馬車或四肢馬拉的馬車了,
這種馬車速度比原來提升了幾倍。
馬車的發展歷史
約公元前2000年,黑海附近大草原的幾個部落帶著馬來到底格裏斯—幼發拉底河流域,
開始用馬來拉有輪子的車,這種車輪已經有輪輻,而不像早期的車輪那樣是
整個木頭塊做成的。這種車輪比較輕便,易於操縱。
此後的1000多年時間裏,這種用作長途運輸的馬拉車成為世界各國主要的運輸車輛。
當然,這些馬車不僅拉貨運物,同時也用作載人遠行。四輪馬車將人
從一個地方快速地運到另一個地方,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馬車帶來的便利。
四輪車的優點是載運量大,運行平穩。
缺點是四輪馬車需要較為平坦的路面行駛。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具備
很好的80000千米平坦的大道,使這種四輪馬車備受青睞。羅馬帝國滅亡後,
道路經數世紀失修日漸崩壞。此時最實用的是兩輪車,因為它可以在崎嶇地形條件下行駛。
馬車速度
馬車的速度取決於馬的速度,馬越好車速越快,一般是一小時近20公裏。
一般馬車一天200多公裏。但當有急事,並在驛站不停換好馬晝夜行駛的話,
最快一天可跑1000多公裏。馬跑的時速約20公裏,最快時速可達60公裏,
可連續奔跑100公裏,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
最初的馬車只是有錢人家裡的自用車,1662年法國的布萊斯.
帕斯卡開辦了一家公共馬車公司,首次將馬車用於公共交通事業。到了17世紀未,
馬車在歐洲已被大量用於公共事業,出現了公共馬車、出租馬車、郵政馬車和消防馬車等,
成為當時陸地上最重要的大眾化交通工具。各種精巧豪華的四輪和雙輪馬車相繼出現,
此時,四輪的公共驛車就像今天的長途汽車甚至火車一樣承擔所有的長途客運任務。
直到汽車和火車出現並被廣泛使用後,馬車的地位被逐漸取代。
鞍,是人類騎馬匹、駱駝及驢的用具,有時會被用作運貨。馬鞍是在遠古時期,
人類以馬作為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為提高騎馬的穩定性與舒適感而發明的工具。
馬鞍是馬具的其中之一,其目的是為了方便騎馬人的舒適,所以形狀尤其特別如
一張圓形紙向兩邊彎曲所形成的,剛好置入馬的背上,兩腿分插。
早期的馬鞍是沒有腳蹬的,直到漢朝以後才有的腳蹬。所以早期的騎兵以弓騎為主。
馬鞍最早在西方被發明是大約公元前800年,由於其行事並非特定而且無考古可定,
所以詳細的發明家和過程並不為人所知。
古代中國高度發達的文明對世界的影響,絕不限於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造紙術這四大發明,還有包括被稱為「中國鞋」的馬鐙等其它發明、文化等。
馬鐙的發明者沒能青史留名,但其想法很可能是來自於用皮繩打成套環再踩套環
上馬的啟發。馬鐙雖然很小,作用卻很大。騎者可以藉助馬鞍、馬鐙構成的三個支撐點,
以保持更好的平衡,從而在馬匹急速奔馳的時候輕易不會掉下來;它同時也使
騎者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把人和馬的力量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效力。
參考資料:1. 華人百科
2.網路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