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校門
文化局舉辦2014年揪遊台北,讓我假日有戶外休閒去處,
跟著導覽老師走著大街小巷,了解許多有趣和不錯的知識
雖然報名人數很多,都是排候補,只要有心,走出戶外
可以了解許多新知,讓生活增添不少的見聞,
也是很不錯的生活小確幸呢!
- 校慶─師大西瓜節
六月五日,是臺師大的生日,也是獨有的西瓜節。男生會在這天送西瓜給女生,
借用西瓜英文「watermelon」來比擬為「我的美人」以表達情意。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意義:送紅西瓜代表愛慕,送小玉西瓜代表友情,
近年學生更發揮創意,延伸發展不同種類的瓜語,例如:苦瓜象徵愛得好苦、
胡瓜代表糊裡糊塗愛上你...形成師大學生活動之特色。
文薈廳
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係為
進入台北帝國大學之預備學校,建於1929年, 採用歌德建築風格形式,
屋頂女牆作城垛造型,門窗採用尖拱,並有凸出窗引入光線,講堂後牆仍
保存日治教育敕語的保險櫃。台北市政府市定古蹟指定範圍包括「講堂、行政大樓、
文薈廳、普字樓」。
美國留下建築
臺灣師大藝術學院,是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藝術教育殿堂。
許多著名大師如黃君璧、溥心畬、李石樵、李梅樹、林玉山、廖繼春、
馬白水、戴粹倫、李澤藩、許常惠、蕭滋、蕭而化、林秋錦、張彩湘及劉德義、
鄭善禧...等都曾在師大任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師大、臺師大或臺灣師大),前身為日治時期
1922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臺灣光復後原地創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
時為台灣四大學府之一。
原臺北高等學校講堂,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禮堂,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
和平東路一段162號,為臺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簡稱臺北高等學校)講堂。建立於1929年(昭和四年),
由當時日本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井手薰所設計,現列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公共藝術:校徽
而木鐸則有繼承孔子「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出自《論語.八佾第三》)的精神。
六鐸之間嵌有白色的「師大」字樣,以及黃色的「臺」字圖案,
代表「臺師大」的簡稱。
公共藝術傳承(獅之風華)
大獅和小獅嘴中含著筆,引喻傳承下一屆的學弟妹
行政大樓
原本大門口擺「至聖先師」孔子的銅像。1977年郭為藩擔任校長時、暑假結束後,
學校大門口的銅像換成蔣介石,原孔子銅像置於圖書館校區門口。
2011年暑假期間整修後,蔣介石銅像已置於行政大樓前花圃內。
自由之鐘
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蔡錦堂表示,自由之鐘是台北高校校長三澤糾,
1925年從美國農場買回,當時掛在校本館(現校本部行政大樓)樓頂,
自由之鐘屬於swing bell(由鐘自己去撞鐘槌而發出聲音),每天叫學生起床、
提醒上下課時間,叮叮噹噹響徹雲霄,也是附近居民對台北高校的回憶。
蔡錦堂表示,大小鐘原本沒有名字,後來學生覺得學校校風自由,因此
暱稱它們為自由之鐘,陪伴台北高校師生50多年。
蔡錦堂說,小鐘後來在1970年代失竊,教育部前部長郭為藩擔任台師大校長時,
還從法國買一座銅鐘來取代小鐘,但後又被偷走,學校最後改用電子鐘,
並將有裂痕的大鐘收藏在圖書館。
「自由之鐘是校友共同回憶,失去實在可惜。」台師大圖書館館長陳昭珍表示,
校友為了慶祝明年台北高校91周年校慶,已募集了新台幣150萬元,
委託日本鑄造公司依照原外型、尺寸、材質,製作第二代自由之鐘,
預計明年2月運到學校,4月23日校慶當天重現校友面前。
參考資料:
1.^ 李欣芬,《讓孔子銅像歸位》,自由時報,2007年12月11日
2.維基百科
3.【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4.^ 師大數位校史館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c5/c5_2.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