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績文物有著一種特別熱愛,每當博物館有文物特別展出
我都會帶著一份學習心,了解順便充電,
所請學習沒有年紀之份,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隨時吸收新知,才能跟著時代腳步前進呢!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
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
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
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
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
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
1988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並積極規劃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
圓山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帶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為36m。史前時代,台北為一
鹹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時,圓山即為一小島嶼。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發掘後,
發現圓山遺址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該遺址至少包含了漢人文化,
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個
依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以最接近遺址的現代村落為該遺址命名的原則,因此將其遺址命名為
「圓山遺址」。又將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為該文化命名的原則,將其首先發現的史前
人類活動紀錄命名為「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並富有區域性色彩,依其種類可分:
- 石器:圓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且製作技術進步,以磨製、打製、琢製為主,
- 使用質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頁岩、蛇紋岩等等。種類有斧、石鏃、石鏟、
- 石鋤、石刀、樹皮布打棒、砥石、凹石、石鎚、石錛、石片器、網墜等。其中,
- 有肩石斧、有段石錛、有角大鏟、平凸面大鋤、匙形大鋤最具特色,而石刀和樹皮布
- 打棒則為全台灣所發現最早者。
- 玉器:箭頭、玦、環、珠、錛、鑿等。
- 陶器:大多為淺棕夾砂陶,以拍墊法手製,在陶土中有意混入人工打碎的
- 安山岩粒或天然沙子,故質地多砂。火侯大約在攝氏500度至550度之間,
- 陶 器外表多抹平塗上一層紅色顏料,因此出土後陶器外表顏色以紅棕、黃棕為主,
- 大多為素麵紋,極少數腹片表面有紅色彩繪和網印紋,但器蓋內側、把手外側
- 常有捺 點紋,此為亦明顯特徵。器型有侈口圜底罐、雙把圈足罐、盆、瓶等,
- 而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維雙把帶有圈足的罐形器。
- 骨角器:獸骨、鹿角精製而成的錐形器、魚鉤、槍投、箭頭,以及有倒刺的魚叉,
- 是主要的漁獵用具。
圓山遺址 所在地理區域
圓山遺址位於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現址(前身為臺北市立圓山動物園)。
住址:臺北市 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66號
歷史沿革
民 國42年圓山遺址展開為期10天的試掘,為圓山遺址第一次正式發掘,
於民國43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合作進行發掘
圓山遺址。民國76年 的發掘發現繩紋陶文化層,並在底層岩盤上
發現若干圓洞,為人工鑿成,推測可能為圓山文化時代的房屋柱洞,
民國80年,台大人類學系受民政局委託,針對中山 路三十三號道路
進行試掘,普遍發現繩紋陶與圓山文化層。民國81年於大鵬劇
校內的探坑,發現可能是屬於先陶時代的打製石器。
圓山為臺北盆地之獨立小丘,在臺北盆地仍為湖泊時,
圓山為湖邊之小島,據日據時期之考古發掘,證實史前曾有人類活動,
在山腰發現之無數貝殼,主要種類為烏蜆 殼、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半鹼性和海棲性貝殼類,為史前人類食後所棄,稱為貝塚。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曾由學術單位進行發掘,發現上層有陶器、
石 器、骨器、及角器等出土,定名為圓山文化。但下層
又發現繩紋陶,定名為繩紋陶文化,又名大坌坑文化,
為臺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C0666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