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虎爐
虎爺,是臺灣民間信仰與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以虎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
虎爺將軍、虎將軍、下壇將軍,最早是山神、土地神或城隍爺的座騎,後來演變成王爺、
媽祖等諸神的座騎,並有守護地區、村莊、城市與廟境之功能。
信仰功能
土地神等諸神的座騎。
- 廟會、慶典時的前導、開路之神。
- 鎮守廟宇城村,驅逐邪魔精怪。
- 保護兒童,許多地區會要求小孩以虎爺為義父。
- 能招錢財,俗言「虎爺咬錢來」,相信虎爺具有財神的能力。
- 有醫療能力,能治療臉頰腫脹的腮腺炎。腮腺炎俗稱「豬頭皮」,
- 人稱虎能食豬,故可治之。一般是以紙錢抹過虎爺塑像之口,再抹過患部。
- 也有請乩童、道士召請虎爺後,以硃砂筆在患部上書寫「虎」字等。
景美商圈地圖
跟著導覽老師景美街區拜訪,了解不少的知識
學問就是多學多問,一點一低累積而成
天才和白痴一線隔
沒有人是天生是天才,而是努力而來的
所以有機會多學習,總是好的
公共藝術
文山劇場
文山劇場~台北市文山區景文街32號
集應廟
台北市文山區另有集應廟三座,當年護船從福建而來的尪公神像、尪娘神像、
香爐由高、林、張三姓拈鬮分別保存,高姓在景美、林姓在萬隆、張姓在
木柵各自建廟供奉,均有上百年歷史。
雙忠廟,為主祀雙忠神張巡和許遠的廟宇,張巡和許遠乃是唐代知名忠臣,
其信仰流行於福建、潮汕及臺灣,臺灣的建廟地區主要在大臺北地區,
稱集應廟或集順廟。閩臺部分地區也將雙忠廟稱作翁公廟(俗寫作尪公廟)。
創建於清文宗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廟址原於竹圍(今景美國小南側操場旁),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遷於現址景美街37號,建築形式二進二廊二護室
是清代台灣中型寺廟的代表。民國74年由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
本廟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建廟於景美區竹圍內(也就是目前景文街景美國小南側;
清同治六年(1867年)遷建於目前現址。供奉主神許遠尊王;又稱尪公。
尪公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和張巡大夫同守睢陽,許、張二人城破殉國,玉帝封之為神,
專司驅逐禾苗害蟲之責,在黃巢之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鄉民,遷往福建安溪,
均經指引而保平安,後在安溪大平鄉建集應廟祭拜,一直到宋朝時,封許遠為保儀尊王,
張巡為保儀大夫;但有兩神尊稱互易之說,有人稱保儀大夫是許遠,保尊尊王則為張巡。
農曆二月初二是保儀尊王聖誕。民國74年由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
龍頭魚身的鰲魚也稱鼇龍,是傳說中的『鯉魚跳躍過龍門化成龍』的一組藝品。
以前的人,又把考試及第或平民發跡,稱為魚龍變化。漢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魚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起初嬉戲於皇宮庭院的一邊;後來進入宮殿前,
噴激出一些水來,變化成了比目魚,跳躍著激揚起了水波,形成了雲霧,遮蔽了陽光。
最後,竟然化成了身長八丈的黃龍,離開水面,在庭院裡遨遊嬉戲,身上鱗片被
日光照得炫耀亮麗。魚龍變化真是神奇呀!怪不得古代的神童,寫出了
一對詩聯:「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龍,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牠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
一般世俗的說法,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有翅膀的叫做「應龍」;
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沒有角的叫做「螭龍」;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
喜愛水的叫做「蜻龍」,喜愛火的叫做「火龍」,愛好鳴叫的叫做「鳴龍」,
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這群龍當中,虯龍是龍的首領,牠能發號施令,
率領群龍興雲下雨,救助蒼生,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C0192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