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虎爐

吃虎爐

虎爺,是臺灣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以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

虎爺將軍虎將軍下壇將軍,最早是山神土地神城隍爺的座騎,後來演變成王爺

媽祖等諸神的座騎,並有守護地區、村莊、城市與廟境之功能。

 

信仰功能

 

  土地神等諸神的座騎。

  • 廟會、慶典時的前導、開路之神。
  • 鎮守廟宇,驅逐邪魔精怪。
  • 保護兒童,許多地區會要求小孩以虎爺為義父
  • 能招錢財,俗言「虎爺咬錢來」,相信虎爺具有財神的能力。
  • 有醫療能力,能治療臉頰腫脹的腮腺炎。腮腺炎俗稱「豬頭皮」,
  • 人稱虎能食,故可治之。一般是以紙錢抹過虎爺塑像之口,再抹過患部。
  • 也有請乩童道士召請虎爺後,以硃砂筆在患部上書寫「虎」字等。

 

 地圖  

景美商圈地圖

跟著導覽老師景美街區拜訪,了解不少的知識

學問就是多學多問,一點一低累積而成

天才和白痴一線隔

沒有人是天生是天才,而是努力而來的

所以有機會多學習,總是好的

公共藝樹  

公共藝術

文山劇場 

文山劇場 

文山劇場~台北市文山區景文街32號 

集應廟

集應廟

台北市文山區另有集應廟三座,當年護船從福建而來的尪公神像、尪娘神像、

香爐由高、林、張三姓拈鬮分別保存,高姓在景美、林姓在萬隆、張姓在

木柵各自建廟供奉,均有上百年歷史。

雙忠廟,為主祀雙忠張巡許遠的廟宇,張巡和許遠乃是唐代知名忠臣,

其信仰流行於福建潮汕臺灣,臺灣的建廟地區主要在大臺北地區,

集應廟集順廟部分地區也將雙忠廟稱作翁公廟(俗寫作尪公廟)。

創建於清文宗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廟址原於竹圍(今景美國小南側操場旁),

清穆宗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遷於現址景美街37號,建築形式二進二廊二護室

是清代台灣中型寺廟的代表。民國74年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

本廟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建廟於景美區竹圍內(也就是目前景文街景美國小南側;

清同治六年(1867年)遷建於目前現址。供奉主神許遠尊王;又稱尪公。

尪公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和張巡大夫同守睢陽,許、張二人城破殉國,玉帝封之為神,

專司驅逐禾苗害蟲之責,在黃巢之亂河南光州高張林三姓鄉民,遷往福建安溪

均經指引而保平安,後在安溪大平鄉建集應廟祭拜,一直到宋朝時,封許遠為保儀尊王,

張巡為保儀大夫;但有兩神尊稱互易之說,有人稱保儀大夫是許遠,保尊尊王則為張巡。

農曆二月初二是保儀尊王聖誕。民國74年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

鰲魚  

  龍頭魚身的鰲魚也稱鼇龍,是傳說中的『鯉魚跳躍過龍門化成龍』的一組藝品。

以前的人,又把考試及第或平民發跡,稱為魚龍變化。漢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魚龍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起初嬉戲於皇宮庭院的一邊;後來進入宮殿前,

噴激出一些水來,變化成了比目魚,跳躍著激揚起了水波,形成了雲霧,遮蔽了陽光。

最後,竟然化成了身長八丈的黃龍,離開水面,在庭院裡遨遊嬉戲,身上鱗片被

日光照得炫耀亮麗。魚龍變化真是神奇呀!怪不得古代的神童,寫出了

一對詩聯:「庭栽棲鳳竹,池養化龍魚。」

龍,在中國歷代相傳得資料中說,牠是神靈之精,四靈(龍、鳳、麟、龜)之長。

一般世俗的說法,龍的身上有鱗片的的叫做「蛟龍」,有翅膀的叫做「應龍」;

頭上有角的叫做「虯龍」,沒有角的叫做「螭龍」;沒法升天的叫做「蟠龍」,

喜愛水的叫做「蜻龍」,喜愛火的叫做「火龍」,愛好鳴叫的叫做「鳴龍」,

愛好戰鬥的叫做「蜥龍」。這群龍當中,虯龍是龍的首領,牠能發號施令,

率領群龍興雲下雨,救助蒼生,是民間祈雨避邪的神靈。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C01926287

                    3.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B00265523

      4.http://content.edu.tw/local/changhwa/yulin/drn/drn08.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