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170021.JPG

傀儡戲即等於木偶戲、木偶劇、傀儡戲、人偶戲、人偶劇

簡介puppet show 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

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

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P3170024.JPG

考取狀元

木偶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木製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

在中國古代又稱傀儡戲。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

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P3170025.JPG

狀元遊街

提線木偶又稱線偶或線戲,也叫懸絲木偶。在木偶的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

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 

P3170028.JPG

狀元&狀元夫人互解連理

托棍木偶
又稱杖頭木偶,在木偶頭部及雙手部位各裝操縱桿,頭部為主桿,雙手為側桿,

演員操縱時左手持主桿,右手持側桿,舉起木偶操縱其動作。手套木偶,又稱掌中木偶、

布袋戲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頭部中空,頸下縫合佈內袋連綴四肢,外著服裝,

演員的手掌伸入佈內袋作為偶人軀幹,五指分別撐起頭部及左右臂,相互協調操縱偶人作各種動作,

偶人雙腳可用另一手撥動,或任其自然擺動。

P3170029.JPG

狀元&狀元夫人拜天地

中國木偶藝術,古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品種繁多、技藝精湛。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

P3170036.JPG

狀元&狀元夫人

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棗前11世紀),

春秋、 戰國(前770棗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

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P3170037.JPG

祥獅獻瑞

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里鄉岱墅村發掘的一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

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現,一則體現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

木偶製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因而多數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於俑”(服侍木俑、木樂俑、可活動的木歌舞俑)。

P3170039.JPG

祥獅獻瑞

根據田野資料。台灣地區日前所看到的懸絲傀儡戲,包括台灣南部傀儡,北部傀儡,

金門傀儡,我們大致可以瞭解,泉州、金門和台灣南部的傀儡是同一系統,在造型上相似,

不過泉州傀偶,有整套戲文,日前金門傀儡和台灣南部傀儡除演一些儀式性文外,已無長篇戲文。

P3170045.JPG

雜戲踢螺陀

台灣早期傀儡戲文獻資料十分缺乏,僅臺南祀典武廟(大關帝廟)道光十五年(1835)八月,

「武廟釀熒祈安建蘸牌記」記當時建蘸經貿收支情形,中列有「開演傀儡班三臺,銀八元九角四(尖)四。」

臺南天公廟每年六月十五靈官爺聖誕的例行演戲,光緒二十四年(1898)由小梨圈改演傀偶戲。

P3170046.JPG

雜戲踢螺陀

依邱坤良訪問民間藝人所得,南郡地區1940年代以前存在的傀儡戲班有:臺南雙飛風

(吳得仕、吳錦吉、吳長束三代父子)、雙飛虎(周亮) 、小飛虎(吳鴻)、大飛虎、

大飛龍、小飛龍、錦花閣(周婆)高雄茄萣有金福軒(梁大興、梁寶全)父子、

阿連錦飛鳳(薛博),不過有關其表演情形亦語焉不詳。

 

P3170047.JPG

雜戲踢螺陀

1945年以後,較為人熱悉的是前述的雙飛鳳、金福軒、錦飛鳳。雙飛鳳的團主是吳長束(1909年-),

已在1971年停止演出。金福軒團主是梁寶全(1926-),錦飛鳳的團主是薛博子薛忠信(1944-),

目前皆有表演活動,另外也有幾個零星的藝人分布在高雄、屏東的鄉間,偶亦有演出。

P3170057.JPG

狀元推狀元夫人玩韆韆

北部地區有名傀儡戲藝人首推桃圈的張國才,他的班號是同樂春。張國才(1880-1966),

祖籍福建汀州安定,屬客籍人士,幼年在家鄉隨父學習傀儡俄,後與父來臺定居,並以演傀儡戲為業。

張國才表演傀儡戲的場合與宜蘭地區的傀儡戲相同,以祭煞為主,光復前一年(1944)曾在各地戲院巡迴表演。

光復初期,一度在臺北市永樂舞臺公演。張國才死後並無傳人。

(僅布袋戲師傅李天祿的兩個兒子李傳燦、陳錫煌曾經跟其學藝,但兩人目前皆演布袋戲。)

P3170060.JPG

狀元揹狀元夫人

目前,北部傀儡戲的重心在宜蘭,當地的傀儡戲團有福龍軒、新福軒、協福軒三團。

福能軒的創立者是許阿水(1860-1915),他是目前所知宜蘭地區最早的傀儡戲藝人。

許阿水是臺北金山阿里磅(乾華村、竹里村一帶)人。其幼年時來自大陸的傀儡戲團到阿里磅演出,

許阿水困拜該團藝人為師,並回大陸學藝,而後回到阿里磅,自組傀儡劇團,

再搬到宜蘭從事傀儡生涯。許阿水傳子許火土(1883-1925),再傳給

許天來(1907-1977)和許坤炎(1911-1968),目前是許天來的兒子許建勳(1934-)及其妻子王慧玲主持福龍軒。
 

P3170062.JPG

賞元宵

跟許阿水約略同時的傀儡藝人還有礁溪林山豬與林三朋兄弟,團名叫協福軒。

林山豬生卒年月、真名不可考,他把傀儡技藝傳給其子林石賜。林三朋(1843-1945)。

則傳給長孫林金渥(1909-),1974年左右,協福軒解散,一九七五年,

原屬新福軒的林阿茂,再組協福軒。

P3170065.JPG

財神爺沉思

以宜蘭為中心的北傀儡,則保留較多的「祭煞」、「除煞」功能,,如用開廟、入厝、酬神。

縣內的傀儡戲偶身體瘦長且戲偶較大,操縱線細動作也較為細緻,表演時以北管音樂伴奏,

多在開廟、入厝或送火、呼魂等祭煞場合表演,平日並不多見,因儀式性濃厚,

所以給人一種很神祕的感覺。戲碼有鍾馗、水德星君及完整的北管戲曲。

P3170066.JPG

財神爺打瞌睡

北部傀儡戲在早期還有為一般廟宇的酬神而演出,但絕大部份是為消災、除煞、

驅邪等宗教儀式性的演出,其演出場合,大致有以下幾點:〈謝土儀式: 包括新廟、新居、

新戲台、新社區(新村落),啟用之前請傀儡戲班跳鍾馗除去邪煞,以求平安。

〈送孤壓孤〉: 孤是指孤魂野鬼,通常在中元節普度或建醮時,請傀儡鍾馗將孤魂野鬼趕走,

也是為了求取平安。

P3170067.JPG

財神爺祝福:財源廣進

所以一般的傀儡戲團以三十六身,七十二頭作為組織戲偶的基本數量。演出時,

前場有演師操作傀儡及說白唱曲,後場則搭配文武場伴奏,表現豐富的戲曲音樂。

戲偶角色分類與傳統戲劇大致相同,可分為生、旦、北(包括淨和末)、丑(雜)五種角色,

操作方式為利用絲線繫在傀儡身體的各個關節處,最後集中在操縱板上。南北部的傀儡戲偶不同,

南部的操縱線略多於北部的傀儡戲偶;操縱線越多,傀儡所能展現的動作也越加細膩、精巧。

P3170072.JPG

財神爺舉元寶

錦飛鳳的團主是薛博子薛忠信,目前已經是第四代經營,

已經有百年歷史,屬於家族企業

看完一場傀儡戲,不是只有在幕後操縱一條條線,

也將許多的體裁融入劇情中,也讓人了解傀儡戲

是如此生動有趣,很榮幸中正紀念堂安排

我們才能看到如此有趣傀儡戲

 

 

參考資料: 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collection/puppet/introduction/index.php?item=Taiwan_05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1/C0118100214/play/person.htm

                 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