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  

 

對於古績文物有著一種特別熱愛,每當博物館有文物特別展出

我都會帶著一份學習心,了解順便充電,

所請學習沒有年紀之份,人要活到老學到老

隨時吸收新知,才能跟著時代腳步前進呢!

 

圓山遺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山區圓山西邊(台北盆地西邊)緩坡,面積約有2.7公頃

為全台灣最珍貴的史前遺址之一,也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

 

瓦  

依照國際通行辦法,從圓山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紀錄統稱圓山文化

該文化存在時間則約在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

經1897年、1953年陸續出現的考古證據顯示,該遺址主要有兩個文化層

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1990年代之後,該遺址更辨認出大坌坑文化

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史前文化內涵。

 

瓦  

1988年4月25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宣告圓山遺址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並積極規劃圓山史蹟公園。2006年5月1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

 

瓮  

 

圓山為台北市士林大直一帶的獨立小山丘,標高約為36m。史前時代,台北為一

鹹淡水交接的大湖泊時,圓山即為一小島嶼。自1896年至1999年多次考古發掘後,

發現圓山遺址為台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該遺址至少包含了漢人文化

十三行文化植物園文化圓山文化細繩紋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先陶文化等六個

史前文化與一個歷史文化

 

刀  

依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以最接近遺址的現代村落為該遺址命名的原則,因此將其遺址命名為

「圓山遺址」。又將最先發現的遺址名稱為該文化命名的原則,將其首先發現的史前

人類活動紀錄命名為「圓山文化」。

 

刀  

圓山文化出土的器物種類十分豐富,並富有區域性色彩,依其種類可分:

  • 石器:圓山文化出土的石器種類很多,且製作技術進步,以磨製、打製、琢製為主,
  • 使用質材包括安山岩砂岩板岩頁岩蛇紋岩等等。種類有、石、石鏟、
  • 石鋤、石刀、樹皮布打棒砥石、凹石、石鎚、石錛、石片器、網墜等。其中,
  • 有肩石斧、有段石錛、有角大鏟、平凸面大鋤、匙形大鋤最具特色,而石刀和樹皮布
  • 打棒則為全台灣所發現最早者。
  • 玉器:箭頭、錛、鑿等。
  • 陶器:大多為淺棕夾砂陶,以拍墊法手製,在陶土中有意混入人工打碎的
  • 安山岩粒或天然沙子,故質地多砂。火侯大約在攝氏500度至550度之間,
  • 陶 器外表多抹平塗上一層紅色顏料,因此出土後陶器外表顏色以紅棕、黃棕為主,
  • 大多為素麵紋,極少數腹片表面有紅色彩繪和網印紋,但器蓋內側、把手外側
  • 常有捺 點紋,此為亦明顯特徵。器型有侈口圜底罐、雙把圈足罐、盆、瓶等,
  • 而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維雙把帶有圈足的罐形器。
  • 骨角器:獸骨、鹿角精製而成的錐形器、魚鉤、槍投、箭頭,以及有倒刺的魚叉,
  • 是主要的漁獵用具。

 

砂  

圓山遺址 所在地理區域
圓山遺址位於今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現址(前身為臺北市立圓山動物園)。
住址:臺北市 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66號


 

刀  

歷史沿革
民 國42年圓山遺址展開為期10天的試掘,為圓山遺址第一次正式發掘,

於民國43年,台大考古人類學系與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合作進行發掘

圓山遺址。民國76年 的發掘發現繩紋陶文化層,並在底層岩盤上

發現若干圓洞,為人工鑿成,推測可能為圓山文化時代的房屋柱洞,

民國80年,台大人類學系受民政局委託,針對中山 路三十三號道路

進行試掘,普遍發現繩紋陶與圓山文化層。民國81年於大鵬劇

校內的探坑,發現可能是屬於先陶時代的打製石器。

 

 

庭院  

 

圓山為臺北盆地之獨立小丘,在臺北盆地仍為湖泊時,

圓山為湖邊之小島,據日據時期之考古發掘,證實史前曾有人類活動,

在山腰發現之無數貝殼,主要種類為烏蜆 殼、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半鹼性和海棲性貝殼類,為史前人類食後所棄,稱為貝塚。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曾由學術單位進行發掘,發現上層有陶器、

石 器、骨器、及角器等出土,定名為圓山文化。但下層

又發現繩紋陶,定名為繩紋陶文化,又名大坌坑文化,

為臺灣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

             2.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C066654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1) 人氣()